从一湖碧水驶向新的发展航程 衡水湖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衡水湖湿地保护区作为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衡水市的“生态名片”。衡水市不断加大衡水湖保护修复力度,守护一湖碧水,推动绿色发展,全力打造独具魅力的衡水城市“会客厅”。

图 | 衡水湖(来源:衡水文广旅游)

  法治理论双支持,助力生态环境保护

  近年来,《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让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有法可依,迈入了“专法”保护时代。省委、省政府两办《关于进一步支持和加强衡水湖保护与发展的意见》《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规划(2018—2035年)》《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2—2031年)》等一系列规划、文件的印发,正在科学指导保护区全面协调发展。

图 | 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来源:衡水文广旅游)

  同时,衡水湖保护区启动了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引进先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不断加强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环境教育引导员培训。期间,共有二十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衡水湖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编制了《衡水湖观鸟手册》《衡水湖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南》等,为衡水湖环境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水质优化现本色,修复宝贵湿地资源

  “景城共建、湖城相融”,衡水市通过加大生态补水力度、清除外围输入性污染、清除内源性污染和加强湖岸带生态修复,完成景观节点1.24万亩,环湖外围绿化1.34万亩。并从自2013年起,衡水湖的禁渔期延长至每年9个月,且加大了增殖放流力度,每年放流鳙鱼、青虾、泥鳅等,维护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

图 | 衡水湖日落(来源:生态衡水)

  在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衡水市交出了亮眼成绩单:目前,衡水湖水质总体稳定在Ⅲ类,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600个/立方厘米。

  百鸟云集觅食忙,物种多样性获成效

图 | 苍鹭在衡水湖畔觅食嬉戏陈康摄

  2022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鲜活案例向全世界发布。案例的成功是衡水市以实施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为依托,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的所取得的成果。

  衡水设立季节性核心区,为鸟类创造更好的栖息环境;减少人工干预,引入“近自然”修复理念,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对衡水湖湿地保护区范围内因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受损的农户进行补偿,使得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图 | 衡水湖(来源:衡水文广旅游)

  如今,衡水湖的沼泽、水域、滩涂、草甸等生境得到改善,物种数量增加到1700余种,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青头潜鸭也稳定安家衡水湖,震旦鸦雀、白琵鹭等珍稀鸟类每年都会来衡水湖栖息、育雏,这标志着,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2年调查发现,衡水湖新增鸟类、鱼类、昆虫类、两栖类等物种记录231个,包括遗鸥、斑头雁、斑尾滕鹬等鸟类9种;条斑赤靖、蓝额疏脉蜻、鸟嘴壶夜蛾等昆虫222种,其中33种为河北昆虫种类新记录。与2012年相比,鸟类由303种增至33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增至21种;昆虫类由416种增至757种,其中33种昆虫在河北首次发现;鱼类由34种增至45种;植物由382种增至59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