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文化”之笔 黑水绘就乡村振兴靓丽新风景

  圣洁冰川,多彩黑水。十月的黑水,是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也是五彩斑斓的彩林世界。达古冰川、奶子沟、羊茸哈德、七彩甲足……当晶莹剔透的白遇上缤纷绚烂的彩,一场酣畅淋漓的视觉盛宴跃然眼前。

  10月28日,2023年阿坝州文化和旅游暨全域旅游发展大会将在阿坝州黑水县拉开帷幕。作为此次阿坝州文化和旅游暨全域旅游发展大会的主办地,近年来黑水以文化为引,以乡村为基,推动黑水全域旅游全面开花,走出一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

  以文化之根

  塑乡村旅游之魂

  百年前,红军长征在黑水留下了光辉而又悲壮的足迹,也留下革命的火种,让红色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黑水儿女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形成了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的黑水“走南闯北、黑水民兵、拥军尚武、勇攀高峰”家国情怀。如今,在黑水县沙石多镇昌德村,红军当年翻越的昌德雪山巍然屹立。色彩艳丽的藏式民居、气势恢宏的石刻、栩栩如生的雕塑……红色印记遍布着每个角落,讲述着革命年代红军在昌德村走过的峥嵘岁月。

  近年来,为统筹县域红色资源,推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黑水县紧扣“雪山红谷、军民团结”主题,统筹推进沙石多镇昌德村、芦花镇泽盖村、三达古村等3个红军长征村建设,打造红色文旅矩阵,提高红色旅游资源覆盖。

  其中,黑水县针对昌德村实际情况,以红军长征翻越昌德雪山为背景,以“红色昌德”为旅游发展定位,利用现有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乡村游,建成了红军文化广场、观景平台、自驾游露营点等点位,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红色文化乡村旅游,以“吃红军饭、住红军屋、听红军故事”为经营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同时,昌德村还利用雕塑、石刻、墙绘、景观小品布置等,再现当年红军长征在黑水过翻越雪山、熬盐筹粮等场景,让游客在此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

  以旅游为引

  释文化振兴之力

  黑水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千百年来,各族群众在此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形成了底蕴深厚、多元多彩的民族文化。

  黑水县色尔古藏寨是岷江上游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村落,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素有“中国嘉绒藏族第一寨”之称。经百年而不衰的碉堡式工艺住房,神秘的地下迷宫通道等堪称川西高原文化的“活化石”。这些千百年来留下的建筑形态,形成的人文风俗,如今借助着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被激活着生命力,在乡村旅游中得以延续传承。

  近年来,黑水县依托深厚的旅游资源掀起了旅游热,再以旅游热激发民俗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的延续传承与创新。如大力挖掘保护濒危民间艺术,阿尔麦多声部、卡斯达温舞、圈德迪、手工银器打造、藏靴制作、唐卡绘画……百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连续举办十届冰川彩林生态文化旅游季,九届环达古冰川自行车挑战赛……一系列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黑水的知名度、美誉度,擦亮了“圣洁冰川多彩黑水”金字招牌,随着文旅业态的逐步拓展,民宿接待、非遗文创、农特产品等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乡村旅游因文化而焕发生机。

  如今,黑水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使得乡村文化得到了深入挖掘和有效活化,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黑水乡土文化的魅力,进而唤起了乡村文化活力,激活了乡村精神元气,释放出了文化振兴之力。

  农文旅融合

  绘乡村振兴画卷

  从村寨院落、传统民俗到非遗技艺、红色资源,黑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托。与此同时,旅游景点的开发与打造、乡村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多元化等为激活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提供了契机。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近年来,黑水县持续挖掘乡村文化底蕴,以“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文化+人才”为主要抓手,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成功打开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描绘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位于中国最美彩林奶子沟的沙石多镇羊茸村,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从过去生活在深山里以土豆、青稞种植为主,到现今整村发展全域旅游,纷纷吃上了“旅游饭”。石木结构的藏式精品民居、嘉绒藏族特有的传统古堡风格、石木结构加上精美的彩绘,羊茸村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了藏族传统文化,以文化带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有效拓展了民众增收致富渠道。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享受高原美食,跳锅庄舞、唱藏歌、品青稞酒,感受悠远深厚的当地民俗文化。

  羊茸的发展只是黑水乡村振兴画卷中的一抹亮色。如今,黑水积极推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打造特色产业,加强人才培养,传承民族文化,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以乡村振兴实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文化之根,塑乡村旅游之魂。以旅游为引,释文化振兴之力。下一步,黑水将进一步发展好乡村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澎湃动能,探索出文旅融合发展的黑水路径。

标签: